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醫學與工程科學的交叉融合是國際上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機遇所在,是新型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原創思想出發點,也是解決航空航天醫學工程和空間生命科學關鍵問題的科學技術基礎。航空航天是我國重點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新型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簡稱BME)是一門由理、工、生、醫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是機械、電子、計算機、力學、材料、數學、化學、物理等多種理工學科向生物醫學滲透的產物。生物醫學工程學發展了基本概念、創造了從分子到器官層次的知識,提出了生物技術、材料、過程、植入體、器械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創新方法。主要從事用于人類生命周期的保健、醫療、檢驗、檢測、康復等領域的醫療儀器(CT、磁共振成像、生化檢測儀等)、植介入體(血管支架、人工關節、人工器官等)、手術器械(麻醉機、呼吸機、手術機器人、監護儀等)、康復治療儀器(假肢、矯正支具、人體外骨骼等)、醫療耗材(采血包、介入導管、各種塑料一次性輸液針管等)以及醫療信息化等相關的科學研究、技術與產品研發、檢驗與認證、管理等工作。
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的前身是2002年成立的原生物工程系,2008年成立學院。在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支持下,經過高水準規劃、高起點建設、高層次人才引育,學院已成為生物、醫學與工程交叉領域并接軌于國際的一流的學科點的人才培養單位。
學院具有高水平的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擁有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生物醫學工程國防重點學科、生物工程國防重點學科、力生物學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生物工程北京市特色專業,以及“生物力學與力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康復輔具技術與系統”民政部重點實驗室、“醫療器械與康復工程”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和“中俄生物技術與醫學工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四個省部級研究基地;擁有一支高素質、國際化的師資隊伍,現任院長為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世界生物力學理事,教師中有兼職院士2名、千人計劃1名,國際宇航科學院空間生命學部院士1名、通訊院士1名,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名,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5名,7位美國院士、世界知名科學家擔任學院名譽教授。目前,學院在編教職工58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15人,教師中95%以上具有博士學位,大多數具有國外留學經歷。學院承擔國家各類重要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充足,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以及系統等各個層次具有接軌于國際的高水平實驗平臺,具有濃厚的學術交流與文化氛圍和一流的精英式人才培養環境。
專業名稱 | 學制 | 學費 | 所屬專業 | 開課時間 | 查看簡章 | 網上報名 |
---|